
@page{size:8.27in11.69in;margin-left:1.25in;margin-right:1.25in;margin-top:1in;margin-bottom:1in} p{line-height:115%;text-align:justify;orphans:0;widows:0;margin-bottom:0.1in;direction:ltr;background:transparent}盛夏的玛纳斯县,天山北麓的冰川融水蜿蜒成河,阳光穿透葡萄园的层层叶隙鼎东策略,在缀满晨露的葡萄串上折射出细碎金光。这片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产区,正是新疆尼雅葡萄酒有限公司的核心基地。
在轰鸣车间与葱郁园区间,总有个身影穿梭不息:深蓝色工装袖口磨出毛边,安全帽下的鬓角沾着油污,布满老茧的双手却灵巧非凡。他就是新疆尼雅葡萄酒有限公司设备维修高级技师魏建顺。自 2002 年踏入这行,23 个春秋里,他以车间为家、与设备为伴,在齿轮咬合与机械运转中,奏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之歌。
初见:从“仰望” 到“追赶”,誓破垄断壁垒
2002 年 10 月,刚入职的魏建顺走进生产车间,既震撼又揪心。明亮厂房里,意大利、法国进口设备整齐排列,压榨机、灌装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,可设备一旦故障,车间便瞬间沉寂 —— 彼时国内葡萄酒产业刚起步,技术人才匮乏,维修全靠外方工程师。
“一台灌装设备卡壳,我们急得团团转,只能求助意大利厂商。” 魏建顺至今难忘,外方工程师带着专用工具赶来,连设备外壳都不让碰,用生硬中文报出 “按欧元计费” 的高价,脸上满是 “你们离不开我们” 的傲慢。那天的阳光照在冰冷设备上,却暖不透他心里的憋屈:“我就不信中国人做不到!”
没有技术资料,他把说明书带回家,对着英、意语词典逐字翻译,遇专业术语就泡图书馆查手册、托人借教材;没有师傅指导,他趁保养间隙蹲在地上观察零件位置、齿轮咬合,把每个部件的尺寸型号记满笔记本。车间灯光常亮到深夜,同事总能看见他趴在设备上画图,或拿扳手琢磨拆卸顺序,为搞懂一个阀门原理,能在设备前守一整天。
3 年磨砺,他摸清所有进口设备“脾气”,从认不全型号的新手鼎东策略,成长为能独立维修的技术骨干。

这就是魏建顺的日常,手拿维修工具,穿梭在厂区设备中。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欣摄
攻坚:从“突围”到“领跑”,抢修场见真章
魏建顺的职业生涯中,两次抢修刻骨铭心 —— 那是技术突围,更是技工尊严的捍卫。
2016 年 7 月,玛纳斯县气温突破 38℃,正是葡萄压榨关键期。清晨,核心设备气囊式压榨机突然停机,故障灯不停闪烁。“设备一停,20 吨葡萄就得变质,损失超百万!” 联系意大利厂商,得到的答复却如泼冷水:维修费 100 万,工期 20 天,工程师一周后才动身。
“等不起!我们自己修!” 魏建顺主动请缨,带 3 名徒弟钻进压榨机房。最棘手的是更换气囊内部密封件鼎东策略,空间不足半立方米,人只能侧身进入。他让徒弟在外递工具,自己蜷缩在气囊里,借手电光拆旧件。众人轮流上阵,3 天 3 夜后,压榨机终于重启。
2019 年的抢修,更让外方工程师刮目相看。350 型榨汁机主轴断裂,40 多吨重的罐体焊口脱落,设备彻底瘫痪。意大利工程师现场查看后断言:“没救了,换新要 150 万,工期 3 个月。” 可距葡萄采收仅剩两个月,没设备就意味着酿酒计划泡汤。
“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?”魏建顺带团队连夜开会,画主轴结构图、算受力参数,联系本地机械厂定制零件。为保证安装精准,他拿水平仪、卡尺逐部件测量,误差严控在 0.1 毫米内。那段日子,他吃住在车间,每天只睡 4 小时,眼睛布满血丝,手因拧螺栓微微颤抖。第 28 天,榨汁机平稳启动。
自此,外方厂商再接维修请求,报价降了 30%,态度也谦和许多,甚至主动征询他的建议。“要别人尊重,就得有让人尊重的实力。” 这句话,他记了一辈子。

魏建顺在葡萄园。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欣摄
坚守:从 “匠心” 到 “传承”,把平凡做到极致
在尼雅公司,魏建顺有 “设备医生” 的外号。酿酒车间的压榨机、园区的供水泵,但凡出问题,大家第一个想到他。他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,凌晨或节假日接到抢修电话,总会第一时间赶到。
2023 年除夕夜,气温降至零下 28℃,魏建顺刚端起饺子,就接到紧急电话:“制冷系统压力保不住了,停了管道全冻裂!” 他放下筷子直奔厂区,发现阀门井积满污水,水位没过膝盖,散发刺鼻臭味。“停泵超 2 小时,管道冻结不可逆,维修要花 50 万。” 他来不及多想,脱外套只穿毛衣就跳进污水。冰水刺骨,腿很快发麻,半边身子浸在水里,呼吸都带着寒意。
半小时后,阀门修好,制冷系统恢复正常。当他从井里爬出来,毛衣冻成冰壳,头发结满白霜,走路时衣服 “咯吱” 作响。
这些年,魏建顺斩获 “昌吉州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开发建设新疆奖章”“自治区劳动模范” 等荣誉,却始终谦逊:“我就是普通维修工,只是把该做的事做好了。” 在他眼中,大国工匠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,而是 “坚守一辈子、专注一件事” 的普通人,“哪怕拧螺丝、修阀门,用心钻研就能成工匠”。
如今 50 多岁的他仍保持学习热情,考取电焊热切割、低压电工等 6 个特种作业证,拿下机修钳工高级技师证书。更可贵的是,他毫无保留传技术,带徒弟坚持 “教技术更教态度:动手先动脑,做事要用心,再简单的维修也要极致”。
在他推动下,公司进口设备零配件国产化率从不足 30% 提至 80%,年省维修费 200 多万元;他参与的压榨机升级、灌装线改造等项目,让生产效率提高 40%。“从前依赖进口,现在能自研自修改设备。” 看着运转的国产设备,魏建顺满眼自豪。
夕阳西下鼎东策略,魏建顺常走到葡萄园,望着暮色中泛光的葡萄串。从种植到压榨,从灌装到出厂,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设备,而他,正是这些 “设备心脏” 的守护者。23 年里,他见证玛纳斯葡萄酒产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蜕变,更用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欣)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